塑膠材質
能少用就少用,最好是不用.
1.瓶裝水的保特瓶原料是編碼一號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PET),但2003年義大利研究發現,保特瓶用了9個月後,保特瓶的水會釋出微量的鄰苯二甲酸乙基己及酯(DEHP)。(註:可能致癌,尤其對睪丸有毒性)
2.二號材質是HDPE(高密度聚乙烯),使用在奶瓶、厚塑膠袋,特性是耐熱至120℃,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3.塑膠3號是聚氯乙稀(PVC),使用在水管、雨衣、塑膠杯,環保署已逐步禁用,燃燒時也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4.四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常使用在薄塑膠袋,特性是耐熱至80℃。
5.所謂的五號指的是PP(聚丙烯),常使用在豆漿瓶、微波容器,它的特性是耐熱至135℃,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6.塑膠6號是聚苯乙烯(PS),也就是保麗龍,遇熱會釋出苯乙烯單體、苯乙烯雙體及苯乙烯三體。(註:苯乙烯單體為毒性物質,濃度過高時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心律不整,並損害肝臟及腎臟。)
7.塑膠7號材質是聚碳酸脂(PC),PC因為透明、耐摔,被大量使用,也是最常見的水壺材質,許多股東會、百貨公司常用來當做贈品。由於塑膠七號在專家的研究中會釋出環境荷爾蒙,因此,專家建議使用此類產品,可用以下方法降低風險:
(1).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蘇打粉加溫水清洗,並在室溫中自然烘乾。
(2).如果有任何摔傷或破損,立即暫停使用。
(3).不用洗碗機、烘碗機清洗水壺。
(4).不讓水壺在陽光下直射。
*只要使用一般PC材質,都無法避免含有雙酚A
轉載至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311814.htm
【2008/03/11 聯合晚報】
「奇哥標準口徑奶瓶」被檢出含有雙酚A,最嚴重可造成乳癌、攝護腺癌等疾病。
消基會委託專家檢測市售塑膠奶瓶重金屬成分,檢測的十種市售奶瓶,只有一家被檢驗出含有雙酚A的塑膠奶瓶,消基會委託的專家指出,雙酚A最嚴重可造成乳癌、攝護腺癌外,男嬰的雄性激素易被壓抑,長大後可能男女不分。
消基會抽查市售奶瓶,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調查是否含有重金屬鉛與鎘的含量、雙酚A的溶出情況,在幾乎全數過關下,卻驗出「奇哥標準口徑奶瓶150mL」溶出27ppb的雙酚A。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雙酚A含2ppb以上就會造成生理上的影響了」,最嚴重可造成乳癌、攝護腺癌,甚至死胎,對孩童也會造成青春期早熟、抑制男性激素、增強雌激素,「性徵錯亂造成不男不女的。」
可怕的是,雙酚A可溶於水,吳家誠說,它會經由血液或懷孕的母體在體內流動,進而附著在細胞壁上,排出體內的速度較慢,劑量不多就能影響人體。
由於只要清洗或刮傷奶瓶就會溶出雙酚A,消基會董事長程仁宏提出「四不一更換」原則,即「不要微波加熱奶瓶中的食物」、「不要將牛奶常時間放在奶瓶中」、「不要使用高效清潔劑洗滌奶瓶」、「不要用熱開水消毒奶瓶」、「更換有刮痕或霧面的奶瓶」。
吳家誠最後補充,國內目前無立法規範雙酚A含量、標檢局檢測下限只到10ppb也不夠完善,因為可能其他奶瓶剛好低於此下限而未被檢出,其實只要使用一般PC材質,都無法避免含有雙酚A,要求衛生署應盡快訂定標準,為下一代把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