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上位者應該因才而用,而不能責全求備.
水太清澈,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夥伴或跟隨的人的意思,現在就是指朋友.引喻現實社會裡,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idioms.moe.edu.tw/mandarin/fulu/dict/cyd/7/cyd07058.htm
水太清則魚無法生存。比喻對人或事不能過於苛察,求全責備。文選˙東方朔˙答客難 :水至清則無魚,至察則無徒,……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百家諸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zh
東方朔傳
http://ctext.org/han-shu/dong-fang-shuo-zhuan/zh?searchu=%E7%84%A1%E9%AD%9A%E4%BA%BA%E8%87%B3%E5%AF%9F%E5%89%87%E7%84%A1%E5%BE%92&searchmode=showall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云:‘鼓鐘于宮,聲聞于外。’‘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延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