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定義
同感,想法跟他好像ㄚ.
認識人真的是一件蠻有趣的事,透過聊天,可以多見識及知道一些不熟悉或是新穎的事情,增添生活樂趣,增廣見聞.
但僅僅聊過天或吃過飯聊過天,事後沒有任何交集,就只是認識而已,沒有得失心,也不用太再意,不會有罣礙.
真正的朋友是那種這週末有新電影上檔你會想找他去看的人,最近沒碰面會想找對方出來吃個飯的人,想去哪裡玩或去哪裡運動會要約對方一起的人,想要做甚麼,都會想到他.
只是有時候真的感覺到很可惜,還沒開始,就已結束.
轉載至 https://www.ptt.cc/bbs/CATCH/M.1378306320.A.33D.html
內文:
第一次看到討論關於「做朋友」或是「當朋友」的文章
從來沒有想過覺得蠻有趣的
到底當跟做有沒有差別
我覺得很難有定論
仔細去分析還是可以釐清之中的差異
但問題是對方的做朋友跟當朋友是不是真的不一樣呢?!!!!
這可能得請原PO去問對方了
說不定對她來說其實都一樣
回點不相干的內容
與其討論做朋友跟當朋友
我認為先釐清何謂是朋友或許也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分享以前自己曾思索過的結論
如果沒有回答到原PO的問題請見諒囉 ><
2009年三月時寫的
最近常思考關於「朋友」的事情。
我不清楚別人的交友狀況,但不知為何很多人都覺得我是個朋友很多的人 (這又是個比較性問題,在此不加討論)。我的個性的確算是活潑外向不怕生(但也得看場合跟狀況) ,一直覺得自己很容易結交朋友,會有今天的情況得從國小說起,六年來我轉過三次學唸過四間學校,可能是那樣的成長背景導致有今日的人格特質。
我對於朋友的觀點、理念跟別人不太一樣,簡單而言就是不太會害怕失去朋友,因為我知道自己很容易交到朋友。
有兩句話深深影響著我的交友觀:「多一個朋友等於少一個敵人」以及「你當別人是朋友別人不一定當你是朋友」,這兩句話其實是有衝突的,但我卻又奉為心中的圭臬虔誠地信仰著(還真矛盾)。
在這錢脈等於人脈的世代我想沒人敢否認朋友的重要性,但我也遇過那種我把對方視為一個很重要的朋友但對方卻不這麼以為的情況。曾思考過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叫做朋友,怎麼樣的情誼才夠資格稱為好朋友或是知心好友。國中好友因為唸了不同的高中所以變得比較少聯繫了,高中同學因為到外地念大學了所以很少聯絡了,大學好友因為當兵、出國深造、入社會工作的緣故更是很少往來。我覺得每個階段都有著那個階段的好朋友,但因為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會漸漸沒有交集,我們不會吃飽太閒找一個遠在兩百公里的朋友陪你看電影或逛街 (即使現在有高鐵還是一樣),也不會每晚浪費時間、精神跟金錢打手機跟好朋友閒話家常哈啦打屁(縱
使有亞太網內免費互打) 。這些一年才可能見到一次面的好朋友就只是因為疏於聯絡就不是好朋友了嗎?我不這麼認為。有些人即使都沒聯絡了,但你心裡就會知道自己不管發生什麼事對方一定會支持你,尊重你做的決定。這很難用文字去深刻描述、清楚說明,但就是一種感覺,有的人看似很親切跟你很好,找他聊天他會陪你說話,你約他出門一起晃晃也絕對奉陪,但你就是看不到他的心;有的人你平常很少聯繫,但他就會無預警地敲你 MSN跟你閒聊幾句,即使內容很無趣,好比他家的狗生了,他哥要去當兵了,他姊失戀了。因為距離的關係不會常常聚在一起、不會每晚徹夜長談,但就是能夠感覺到對方的溫暖。
所以,朋友也是能分類的,想上館子就得找經濟能力較好也喜歡吃大餐的朋友,想逛街購物就要找對流行時尚敏感度較佳且會殺價的朋友,想看電影就要找也喜歡看電影的朋友,想打籃球就找強而有力的朋友,想打麻將就找喜歡打麻將的朋友,想說心事就找能夠跟你分享、有互動的朋友。在學生時代這些朋友比較容易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好像是全能超人吶),但入社會工作大家各奔東西以後這種朋友似乎就很少見了,尤其我們如果結婚生子家庭成為了我們的重心,哼,朋友算哪根蔥。
後來我才瞭解到,原來我不是愛交朋友,我只是愛認識人。
嚴格上說來認識一個人並不等於就是朋友,所謂的朋友應該是那種這週末有新電影上檔你會想找他去看的人,最近沒碰面會想找對方出來吃個飯的人,想去哪裡玩或去哪裡運動會要約對方一起的人,但認識就很簡單了,曾碰過面吃過飯聊過天但往後並沒有太多的交集,我想這種很淺薄的友誼只能稱做為認識而已。念大學的時候彬彬曾問我,認識那麼多人有什麼用嗎?事實上的確沒有用,但我覺得認識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種想法,那全世界六十億的人口就代表著有六十億種的想法,試著去認識這些人間接地認識這個世界不是很有趣嗎?
後期的我真的很愛認識人,而因為清楚地知道只是認識並不一定要當朋友,所以完全沒有所謂的得失心。總是習慣自己吃飯或跟一樣的朋友吃飯,但這樣真的很無趣,所以我很愛約人一起吃飯,重點是在吃飯不是在這個人,可以知道這個人的職業知道他的想法知道他的一些事情,我總抱持著觀察人生百態、社會萬象的心態去認識人,所以以後不再聯絡了也無所謂,因為我知道朋友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結交,又或者是說我付出了真心但別人不一定要給予相同的回饋。陳至觀對我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你只是想跟不同的人說話罷了。」
有很多人看到我認識很多正妹總是投以羨慕的眼神,但說真的認識正妹其實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認識正妹不一定跟正妹是朋友,我一直這麼覺得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是有種所謂的頻率,正妹挑我我也挑正妹,有的人給你的感覺就是很舒服很真心,有的人不會勢利但卻也話不投機。雖然我很喜歡看正妹想認識正妹,但說真的那只是一種滿足別人羨慕我的虛榮罷了,朋友還是合得來最重要,外表根本不是一切。
我總是積極地去認識每一個人,然後把握每次可以成為朋友的機會。
2010年二月寫的
很佩服一個大學學長建稦,即使畢業那麼多年了他依然可以跟以前的學長姐、學弟妹保持聯絡維持友好關係。當然他在系上也樹立很多敵人,不過大體而言健談幽默的個性讓他相當受歡迎。
外向不怕生的個性讓人覺得我很好相處,雖然稱不上讓人喜愛但不至於被討厭。然而我其實是個非常奇怪的人,雖然很喜歡認識人但卻不怎麼喜歡交朋友。或許該這麼說,要成為我的朋友極為不易,但要認識我卻很簡單,約我吃飯喝茶聊天說話看電影只要我有空都來者不拒,但我會約吃飯喝茶聊天說話看電影的對象就不多了。
從國中開始到現在我的擇友標準其一就是要會打籃球,越厲害越親密。有共同興趣相處起來就特別融洽,打完籃球後可以一起吃個飯逛個街看場電影,也可以先逛完街再一起去運動,不管是以前的那那那、阿狗還是現在的老頭、林世杰都是。
大學時跟我密切來往的人不多,小阮、那那那、阿狗頂多再加上一個阿孝而已,所以其實很感謝系上的建稦與阿猴,畢業這麼多年還能跟系上的學長學妹或同學維持一定的連絡他們功不可沒。
還記得有一年阿猴突然打電話約我聚聚,當時已約二十一點。母親說:「這種臨時才約你出去的並不算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真的好朋友他一定會提前跟你約,他們到了台中才找你只代表現在他們無聊,你要不要來其實不重要。」
乍聽之下好像頗有道理,但其實這是一種偏見的錯誤解讀。
臨時起意約碰面雖然代表著見不見到面都沒差,但背後的涵義表示其實還有很多見面的機會不差這一次。當然這跟人的個性有關係,有人喜歡隨心所欲,有人喜歡事先計畫,這次沒見到面還有下次,或是既然都要見面了就要一次玩個夠、講個痛快。
我想起阿狗曾說過,如果對方剛好來到了你所處的城市而會撥通電話給你問你要不要順道碰個面的話,這朋友就沒有白交了。並不是因為沒有事先告知就不把對方當一回事,而是因為還會想到對方代表心裡有這個人的存在。
如果沒把對方當朋友那幹嘛還要見面,不是多此一舉吃飽沒事幹嗎?
國、高中就讀男生班導致我與異性的來往有點障礙,雖然我很容易認識異性但卻無法順利跟異性當朋友。我可以找到陪我說話的女生卻沒有很多想找我聊天的女生朋友,我有只要我開口邀約就會願意陪同的異性,但卻沒有太多主動找我相聚的女生朋友。
或許是近期認識的異性剛好都這樣的個性讓我很挫折,我問她:「是不是只要我沒跟妳聯絡,妳也不會跟我聯繫。」她回:「我本來就是這樣耶,我很少主動敲別人。」直到現在才又想起小阮告誡我的至理名言:你當別人是朋友,別人不一定當你是朋友。
然而會有所謂的失落感也是因為得失心的關係,事實上我也有好多不會主動約我碰面的女性朋友,認識好多不會主動敲我的女性網友,但我根本不會因此而惋惜或悲傷,就算她們封鎖我或是不接電話不回簡訊我也不痛不養,會難過只是因為太在意對方了。
一直認為所謂的朋友就是週末有新電影上映會邀約一同觀賞,久沒碰面了會相約聚會,久沒對方的消息會撥通電話慰問或是在 MSN說說彼此的近況。這讓我想起了從台中跑去台北工作的丹,因為距離的關係我們鮮少碰面與連絡,但她就是會突然出現在我的Facebook留言說:「逼魔我好想你,趕快上來台北給我看。」結果我有事上台北一趟她卻工作的緣故並沒有碰到面,然而她回台中一定會與我聯絡相約聚會,即使她的大姨媽來了身體很不舒服還是得見上一面,她說:「看到你我就都好了。」
我想這才是所謂的朋友吧。
我學到兩件事。第一,我總是一廂情願地把對方看得太重,第二,原來人家根本沒有把我當一回事。
什麼叫朋友?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但能夠確定的是, 雙方對於朋友的認知得雷同,這樣彼此才有資格稱作朋友。 否則,這都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